您的位置:主页 > 公司动态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亏损暴增17倍,锂电巨头崩了-国际原油
去年,锂电赛道被锂盐价钱连续下跌的裹挟,无可阻止地泛起显著的退潮。根据当前磷酸铁锂电池的价钱,海内大多数电池厂商都要面临亏损的逆境。
但外洋电池巨头的日子也欠好过。
只管已经延续数年身居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榜单前五,自2021年从SK团体分拆后,韩国SK On已经延续十个季度泛起亏损。今年一季度,亏损(约17亿元)环比去年四序度,更是直接暴增17倍。
面临锂电严冬,相比已经借助AI涅槃重生的兄弟公司SK海力士,SK On的盈利远景已经陷入迷惘,守候团体施以援手。
不外,外洋电池巨头的迷恋,或会成为中国锂电在国际上进一步打开事态的一个契机。
1、泼天财富接不住
SK On作为韩国第三大财阀SK团体的子弟兵,本就含着金汤匙出生。
肩负着团体新生的希望,21年SK On刚从母公司SK Innovation星散出来自力运营,次年就接受了团体2.8万亿韩元的注资。
依附丰裕的资金和稳固的客源,该公司确立不久就吸收到高达1000GWh的订单,最先在电动汽车需求激增的预期之下赌重注。
为了*水平接住这一波“泼天财富”,SK On火力全开,2020年,SK On的欧洲和中国工厂正式量产,美国工厂量产在即。到2023年就把设计产能做到了76吉瓦时,各地产能占比为:中国46%、美国28%、匈牙利20%、韩国6%。
从2021至2023年,SK On先后为福特汽车、现代汽车、民众等公司供应电动汽车电池,延续三年跻身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五,市占率为5%左右。
但铺设过高的产能投入,生产成本颠簸,以及手艺蹊径的单一,照样把SK On推向烧钱的无底洞。
今年一季度,SK On的销售额直接环比削减49%至1.68万亿韩元(约合88亿元人民币)。去年一整年亏损了5818亿韩元,今年一季度竟到达了3315亿韩元(约合17亿元人民币),环比去年第四序度暴增跨越17倍。
更为致命的是,SK On的净欠债从去年的2.9万亿韩元增添到15.6万亿韩元(约为822亿元人民币),足足翻了五倍之多。
云云一来,资不抵债,缺钱运营的风险日益激增。
作为SK On背后的大金主,韩国财阀之一的SK团体正在追求将团体内的SK E&S来和SK Innovation举行合并,SK E&S则是SK团体内生产液化自然气的子公司,也就是用盈利能力加倍稳固的传统能源公司来辅助SK On渡过难关。
同时,这家韩国锂电巨头也只能全力做节省。不仅放缓了此前被重点结构的美国市场投资措施,推迟与福特合资的第二家工厂的投产时间。甚至作为掌门人的李石熙直接宣布将冻结所有高管的人为,直至公司可以扭亏为盈。此外,公司高管也被要求在国际旅行时必须乘坐经济舱,并被要求天天在早上7点前上班。
2、韩企的滑铁卢,由谁引起?
韩国境内市场空间有限,实在韩系电池企业很早地走上了出海之路,但近年面临弯道超车的中国企业,不光是SK On,包罗LG、三星SDI,应该都感应了“危急”。
今年1-5月,韩系动力电池全球市场装车量占有率为22.3%,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
而中国企业这边,仅TOP10中的六家中国企业总市场份额就高达64.5%,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韩企与中企之间的市占率差距进一步扩大至42.2%。
面临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海内厂商快速发展,今年一季度SK On装机量落伍显著(-8.2%),低于行业平均增速(22%),市占率也出现下滑趋势。
锂电赛道最先泛起分化,已经能从业绩上看出谁跑得快,谁跑得慢了。
除了SK On,其他两家韩国电池厂家的日子也欠好过。2024,LG新能源的营收和利润延续双跌。这照样在LG新能源能够获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税收抵免的情形下,在美生产电池最高可获得35美元/千瓦时的税收抵免。至于三星SDI,今年*季度营业利润也同比下滑了29%。
反观海内,去年排名第十的海内欣旺达为例,近期半年报显示,盈利到达了7.67亿-8.99亿元之间,同比增进75%-105%。
而韩国企业竞争力下滑的主要因素,可以总结为,其主要服务的西欧电动汽车市场并不如中国市场般“卷”。
半价出击,菜鸟速递硬刚顺丰
韩系电池企业在进军西欧市场时选择的主要都是比磷酸铁锂更高能量密度但成本更昂贵的三元锂电。而中国一众电池企业的关注重点都在磷酸铁锂电池上,中国市场的磷酸铁锂装车量比例可以到达七成以上。
随着CTP1.0,2.0的应用,两者的能量密度差距在迅速缩小,成本差距却显而易见。
去年,从宁德时代的神行超充电池、吉祥的神盾短刀电池以及比亚迪8月即将推出的第二代刀片电池,在补能时间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让三元锂电的优势被极大削弱。
住手今年6月25日,海内电池市场上车用铁锂均价为380元/kwh、车用高镍三元均价为550元/kwh。反映到终端车价上,相同载电量下,二者差价能够到达近3万元。
现在价钱战愈演愈烈,磷酸铁锂成本的优越性就加倍凸显,连欧洲市场都正在切换,包罗Stellantis、通用、现代、民众多家欧洲车企已解释将导入磷酸铁锂电池。
而韩国电池企业,不仅跟不上磷酸铁锂电池的差距,三元电池的市场份额难以阻止地会受到袭击。现在海内企业都在推进46系大圆柱电池项目落地,宁德时代在欧洲的市占率也已经逾越LG新能源,成为*的电池供应商。而SK On主打高镍三元软包的手艺蹊径,无论市占率照样出货量,都不算突出。
在此之前,SK On在美国和欧洲举行了一系列激进投资。
除了田纳西州和佐治亚州两座电池工厂,现在正在肯塔基州再制作两座工厂,预计总产能将跨越180GWh,足以为25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
然而,去年西欧市场电动车产销始终不及预期,导致SK On不得不延缓产能落地的节奏。同样受到影响的另外两家韩国电池巨头,在对西欧市场电动化需求的预期上,电池企业显得过于地乐观。
不外这也不能全怪它,如刚最先所讲,SK On才刚起步就收到了多达1000GWh的订单,为此举行投资也很合理。只是西欧车企在电动化上所展示的兴趣突然削弱,让韩国企业刹不住车了,算是把后者坑了一把。
我们在《西欧玩不起纯电》和《电车*空头,涨疯了》中都剖析过,从去年最先,纯电在西欧各个国家车市的津贴条件要么逐渐退坡,要么条件苛刻,着实无法形成一个激励车企多开发,多卖纯电车型的谋划环境。
由于油价回落,这让电动车相对于油车以及混动,性价比异常低。另外,基础设施匮乏和地理环境密度的差异,也让使用纯电动车的门槛,高于我们国家的市场。
西欧纯电市场的需求冷淡让汽车制造商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产物结构,其现实销量和自己的目的预期存在伟大差距,更是让韩企遭到了深深的“背刺”。直到去年,通用汽车还展望到2025年将售出100万辆电动汽车,但今年第二季度仅售出21930辆。
据报道,SK On正在与多家汽车制造商洽谈供应方形电池的事宜,以期实现产物组合的多元化,以应对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的挑战。但这样一来,又是要改生产线的问题,又意味着在资源支出和盈利方面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3、锂电全球大退潮
综合统计,2022年至今全球锂电产业投资设计已超4万亿人民币。
这其中包罗海内锂电产业链的制造项目,以及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通过以来汽车制造商和配套供应商在北美落地的产能,已远超前几年对市场需求的展望上限。
在价钱战和产能扩张的连续挤压下,通过一场洗牌重塑行业名目,已经在所难免。
2023年至今,可查的锂电制造领域终止锂电营业的事宜已超30起,涉及锂电池、镍锂原质料、锂电池原质料等多个细分领域,总投资规模超600亿元。
而A股公司的估值先于业绩调整,对于大部门锂电公司,能做到不亏损已经不容易,但明年的利润弹性,依然取决于供需关系。
据统计,住手7月14日,32家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宣布2024年半年报业绩预告,这32家锂电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区间合计为“亏损5.80亿元-盈利28.2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01.88%-90.87%。
锂电退潮的迹象还在扩大,产业现在的形势已经十分严重。
停止7月5日,方形磷酸铁锂电池价钱为0.35元/Wh。现在大部门二三线厂商可能都以不低于0.4元/Wh的成本赔本运营,产业行使率极低而且质量乱七八糟。
曾经排在装机量前十五的捷威动力,今年被列入了失约被执行人名单。旗下电池生产基地从去年最先便已歇工停产,曾与政府互助设计百亿扩张的投资,最后也成“竹篮吊水一场空”。
锂电大退潮,更将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产业竞争。已经被逼到了墙角的韩国企业,甚至张扬过“去风险化”的话题,试图把矛头直指现在在全球份额在不停提高的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
而为了能融入全球电动车制造系统,海内动力电池厂商在出海时选择了本土化生产。但随着西欧国家欲争取新能源产业的订价权,对中资企业的限制动作不会戛然而止。总的来说,锂电产业全球化竞争已经不能阻挡的趋势,韩国电池巨头的巨亏,或许只是竞争激化的一个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