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司动态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新能源汽车出浪潮起:外洋扩张,路在何方

8月23日上午,一艘名为“银雷号”的滚装船徐徐脱离广州港新沙港区10泊位,船上满载首批出口至欧洲市场的小鹏P7,驶向了此次航程的终点站挪威。

这并不是小鹏汽车首次进军欧洲市场。去年12月,小鹏汽车曾向挪威用户交付了100辆小鹏G3。今年2月,第二批共209辆小鹏G3也漂洋过海,抵达了挪威。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掀起一股“出海怒潮”。

实在不只是小鹏汽车,包罗爱驰汽车、威马汽车、蔚来汽车等在内的国产新能源汽车正整体驶向外洋市场。

从去年5月起,爱驰、上汽、威马等汽车先后与欧洲出行运营商杀青互助,陆续上岸法国科西嘉岛、挪威等十余个欧洲国家。今年,蔚来、理想、比亚迪、东风汽车团体旗下的岚图汽车也向欧洲进发。

事实上,试水欧洲市场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燃油车时代,国产车企就曾将眼光投向了欧洲市场,只是在西欧日韩车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手艺和品牌积累眼前,国产车企的优势并不显著,因此一直没能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

但这样的事态在新能源车领域正在发生改变。

“最近几年,源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制造能力、设计和研发能力逐渐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也在不停增强,尤其是在全球去碳化浪潮的推动下,国产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及其他外洋市场已经拥有了一席之地。”一位新能源汽车行业人士向「鞭牛士」示意。

这样的结论并非毫无凭证。国产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攀升是其综合竞争力不停增强的最直观的体现。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出口不停增进,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组成。2021年1-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到达12万辆,占乘用车出口总量的15.7%,且出现出逐月上升的趋势。

而凭证海关总署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主要增量来自欧洲市场,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增添了5.6万辆,其中,西欧、北欧、中欧等欧洲细分市场均取得了优异的显示。

“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迎来千载一时的时机。”上述行业人士直言。

“跳板”挪威

原本国产新能源车企进军欧洲市场的历程缓慢且艰难,一个时代向宿世长下的时机是,欧洲各国政府的津贴政策和排放律例使得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一夜之间崛起,欧洲迅速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需求地。

而在所有欧洲国家中,挪威看待排放律例的态度最为严苛,其甚至直接叫停了燃油车的销售,并要求到2025年时,海内所销售的新车都必须是新能源汽车,但由于挪威本土新能源车企极端匮乏,严重依赖入口,这正好为小鹏汽车、威马汽车等国产新能源车企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空间。

为了刺激新能源汽车普及,挪威推行了一些列强有力的津贴政策,好比为购置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减免关税和增值税,较同级别燃油车能节约8-10万元人民币,此外,新能源汽车还能节约至少50%的通行费,以及享受路权优惠等等。

一系列利好政策带来的效果是,挪威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普遍较高。凭证挪威蹊径交通资讯委员会宣布的数据,挪威2020年共销售了14.14万辆新车,其中纯电动车为7.68万辆,占比到达54.3%,是天下上首个整年纯电动车销量占比跨越半数的国家。此外,挪威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65.1%,远超第二名瑞典的34.8%,成为天下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国家。

另据Morgan Stanley展望,挪威至少领先天下15年,全球市场需要到2034年才气到达挪威现在的渗透率水平,而美国市场则要到2037年。

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充电桩在挪威也实现了高密度笼罩。日本舆图制造商Zenrin的统计数据显示,住手2020年年底,挪威的充电桩数目为1.85万根(1.35万根快充、0.5万根慢充,占欧洲快充桩的13%),平均每1万名挪威住民就拥有35根充电桩,是日本的11倍,而主干道每百公里就有2-3根充电桩,甚至连位于北极圈内的都会也建有充电设施。

“挪威是凭证地和跳板。”上述行业人士示意,“这就好比国产两轮电动车出海先进军越南市场、国产智能手机出海先进军印度市场的原理一样,快速增进的欧洲市场才是国产新能源车企的最终目的。”

欧洲市场的容量也确实足够伟大。凭证研究机构EV Sales Blog的数据,2020年,欧洲市场销售新能源乘用车为136.5万辆,同比增进达137%。已经逾越了中国的124.6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所占市场份额为11%,但到2030年,预计这一占比将大幅提升至20%。

“虽然欧洲市场有着绝佳的生长空间,但需要泼一泼冷水的是,国产新能源车企在欧洲市场不见得会如鱼得水。” 该行业人士向「鞭牛士」剖析道。

首先是奥迪、民众、特斯拉等行业巨头正打得热火朝天,竞争十分猛烈,相比之下,国产新能源车企在外洋市场的着名度并不高;其次,近年来国产新能源汽车不停泛起质量问题,而欧洲各国在珍爱消费者权益、平安等方面十分严肃,一旦泛起质量问题,甚至还会影响到所有国产新能源车企的形象;最后,国产新能源汽车作为外来者,是否相符当地的一系列羁系尺度,这些都是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寻找新的增量市场

进军欧洲市场也为国产新能源车企打开了“第二条增进曲线”。

凭证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先后宣布的2021年二季度财报,蔚来汽车的总营收为84亿元,同比增进127.2%,交付量为21896辆;理想汽车的总营收为50.4亿元,同比增进158.8%,交付量为17575辆;小鹏汽车的总营收为37.6亿元,同比增进536.7%,交付量为17398辆。

单从营收规模来看,蔚来汽车仍然牢牢占有着第一名的位置,且三家新能源车企均实现了翻番增进。

横向对比来看,理想汽车的毛利率最高,为18.90%,而小鹏汽车的毛利率为11.90%,蔚来汽车为18.60%。但若是从汽车毛利率来看,理想汽车较蔚来汽车稍逊一筹,理想汽车为18.70%,而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划分20.30%和11.00%。

值得注重的是,亏损仍然是三家新能源车企的主旋律。

凭证二季度财报,理想汽车的净亏损为2.35亿元,蔚来汽车的净亏损为5.87亿元,而小鹏汽车的净亏损到达了11.9亿元,亏损情形最为严重。

连续亏损的一大缘故原由指向了巨额研发投入。二季度,小鹏汽车的研发投入到达8.6亿元,蔚来汽车到达8.8亿元,理想汽车则到达6.5亿元,所占当季总营收的比例划分为22.9%、10.5%和12.9%。

除了研发投入,三家新能源车企在构建销售网络、拓宽市场渠道上也举行着猛烈的竞争。

凭证二季度财报,住手6月30日,小鹏汽车确立了200家门店和64家服务中央,笼罩74座都会;蔚来汽车在128座都会拥有25家蔚来中央和243家蔚来空间;而理想汽车则拥有97家零售中央,笼罩64座都会,以及在127座都会结构了167家售后维修中央。

相比深陷亏损泥潭,一个更大的危急已悄然而至:三家新能源车企的交付量正在逐渐放缓。

凭证8月交付数据,蔚来汽车交付了5880辆汽车,同比增进48.3%;小鹏汽车交付了7214辆汽车,同比增进172%;理想汽车则交付了9433辆汽车,同比增进248.0%。

从同比增速来看,三家的成就足以称得上靓丽,但若是从环比增速来看,隐忧便展现了出来。8月,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的环比增速划分为-25.86%、-10.27%和9.8%,而在7月,其环比增速划分为-1.9%、22.5%和11.4%。

上述行业人士剖析以为,只管销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其焦点仍是综合竞争力,因此追求外洋扩张是一条很好的出路。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国产新能源车企结构欧洲市场除了可以提升销量、走出生计逆境外,也有利于提高其在海内的影响力,重构海内市场的竞争名目。

“造车是一个重资源投入行业,而出海除了要连系内陆化需求造车,还要在当地建设基础设施、服务和售后维修等等,这意味着国产新能源车企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才气维持后续车型的研发、推出和外洋市场的结构。”该行业人士直言,“出海是一个异常艰辛的历程,相比海内市场的竞争,其艰辛水平还要凌驾几个量级。”

出海任重道远

只管一个千载一时的时机摆在眼前,但对于国产新能源车企而言,在时机的背后也隐藏着多重挑战。

上述行业人士指出,国产新能源汽车进军欧洲市场,首先要面临的是严苛的市场准入尺度。由于律例、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国产新能源车企想拿到资格认证并不容易,“若是把进军欧洲市场比作一道宴席,那到达了市场准入尺度充其量只是‘餐前甜点’,由于真正的‘大餐’还在后面。”

品牌认知度是迎面而来的第一道坎。

在欧洲汽车市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雷诺、飞跃、宝马、奥迪等燃油车巨头已经有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积累,而且早早推出了新能源汽车产物线,与国产新能源汽车相比,前者显然更容易被欧洲消费者所接受。

凭证汽车数据剖析公司Jato Dynamics的数据,民众ID.4是欧洲纯电动车销售排行榜的冠军,民众则拿下了欧洲纯电动车市场跨越34%的份额,特斯拉和奥迪则位列厥后。若何在燃油车巨头和特斯拉的夹击下提高品牌认知度,将是国产新能源车企进入欧洲市场的一浩劫点。

本土化运营也是难点之一,同时也是解决国产新能源车企在欧洲市场“水土不平”的要害一步。

“进军欧洲市场,国产新能源车企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产物自己,另有销售渠道、充电设施以及售后服务的铺设。”一位汽车行业从业者告诉「鞭牛士」,“若是缺少这些前置准备事情,那么国产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将面临着卖不动、用不了、维修难且维修成本高等问题。”

而若将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服务移植到欧洲,意味着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但这样的投入不亚于一场冒险。

“欧洲市场手艺门槛高,仅手艺升级和产物刷新的用度至少需要几万万,若是没有销量支持,基本无法收回投资。”上汽大通爱尔兰和英国经销商Harris团体市场总监克里斯曾如是示意。

“今年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大幅增进,是结构外洋市场的劈头之战,只管挑战重重,但综合多方情形来看,走出去已迫在眉睫。”上述从业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