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司动态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虚火泡沫To VC,这个赛道真有这么糟糕吗?
“ 我真的不喜欢别人问我实现财政自由后想干什么。”
记不太清在那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或段子,大意是一位事业颇有成就的企业家在生涯中总是被人追问这样的问题,让他感应很疑心。
故事是故事,段子归段子。然而现实生涯中那些真正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企业家们,倒是绝不避忌告诉人人他们人生新阶段的新理想。
去年,拼多多CEO黄峥、字节跳动CEO张一鸣、搜狗CEO王小川,三位互联网大佬先后卸任,要说他们有什么配合点,除了同为大厂CEO,剩下就是对于生命科学的追求。
王小川示意往后二十年想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生长尽一份力,为民众康健作出一点孝顺;张一鸣则以为生命科学对于人类生涯的影响已现黎明之曙光;黄峥更是已经选定卵白质机械人、植物合成卵白(人造肉)作为研究偏向。
再往前看,乔布斯在他生命最后时刻意识到:“生物和科技的交织将会是21世纪最大的创新。”
而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涉及生物手艺、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以及盘算机等多个领域的交织学科,正是生命科学的一把“利器”。
01、起源与破茧
1939年,二战发作前夕,在波兰与乌克兰的接壤地利沃夫城内,有个名为瓦克劳·希巴尔斯基( Waclaw Szybalski )的年轻人刚刚高中结业,他满怀热情地准备成为一名航空学院大一新生,制造飞机一直是他的梦想。
希巴尔斯基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平时与怙恃来往的同伙多数都是大学教授,这使他从小就有时机和差异领域的科学打交道。其中,航空工程是他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若是一切顺遂,今天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可能会泛起在全天下航空工程的课本里。战争发作不久后,苏联占领了利沃夫,航空工程专业由于具有政治敏感性被阻止学习,希巴尔斯基无奈选择转学化学,并师从一位生物手艺系教授,最终成为了一名微生物遗传学家。
于是有了那些厥后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广为人知的故事 --- 1978年,这位波兰遗传学家在一篇揭晓于学术期刊的论文问题中,第一次使用了“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这一词汇。
快进到21世纪的第一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库尔( EricT.Kool ) 在2000年美国化学年会上再一次使用“合成生物学”形貌了生物系统中非自然存在的功效性有机分子的合成,并连系系统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所取得的功效,重新界说了合成生物学的看法,让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学科首次获得关注并被学术界认可。
单从时间线来说,合成生物学在美国已有20年的生长历程,在这一点上,中国被拉开了不小的距离。
来自Amyris的张国畅博士,在华创资源近期开展的「创·享」合成生物专场流动中,分享了他这十多年来的合成生物学“求生之路”。
张国畅在天津大学一待就是十年,从本科一直读到了博士。据他回忆,十年多年前读本科时,他的专业还不叫合成生物学,而是叫做生物工程,由于谁人时刻海内还没有合成生物学的看法。博士结业后,张国畅发现在海内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事情,这让他有些郁闷,怎么当初选了这么个专业?
但张国畅照样坚信21世纪会是生物的世纪。
与家人几番商议后,他便申请到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后,刻意一条路走到“黑”,但对于刚到美国的张国畅而言,多若干少照样有一些焦虑,事实21世纪才开了个头。
幸亏有一些逆风前进的先行者,他们逐步在美国把合成生物行业做起来了,类似Amyris、Zymergen、Ginkgo等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公司逐渐受到市场认可,给了许多像张国畅博士这样的从业者一个安身立命的时机,也给海内了一些投资人和创业者信心与启发。
打开峰瑞资源合资人马睿2016年的投资菜单,你会看到蓝晶微生物(以下简称蓝晶)的名字。马睿异常坦率地告诉投资蒙钛奇,其着实遇到蓝晶之前,他对于合成生物并没有太多领会。
为此,马睿和同事到美国去逛了一圈儿,发现合成生物在当地怎么这么热?怎么砸了这么多钱进来?这给了他很大的袭击,回国赶快找到合成生物学的先生都熟悉了一遍,马上从投资逻辑上发现了合成生物学手艺的早期趋势。
“你知道这些全天下最伶俐、靠山最好的人愿意沉下心来做这件事,那这个事一定是值得去赌的偏向。”马睿说。
厥后,蓝晶在一年内拿到三轮融资,估值听说已经跨越40亿,成为行业里的明星项目。获得了高领创投、华兴资源、碧桂园创投、光速中国等等众多投资机构的青睐。峰瑞从第一轮几万万人民币估值一直投到今天,一共脱手七轮,当初对于合成生物学生长的判断,已经从账面回报上给出了谜底。
另一家融资成就亮眼的公司是去年才确立的态创生物(以下简称态创),仅一年时间拿到四轮过亿美元融资,也备受行业关注。其首创人张志乾告诉投资蒙钛奇,2017年在耶鲁访学的时刻,受到许多启发,回国就做了自己的实验室。
作为一名95后,张志乾也一直在思索,既然自己这么年轻,为什么不实验把这事给做成?看看自己团队的手艺事实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于是在实验室手艺相对成熟之后,张志乾最先重视产物落地,也顺势确立了态创。
一股在美国的合成生物学热风,某种水平上吹动了海内的生长。
02、合成生物真的火了吗
来到2022年,都在说合成生物火了,甚至有的说合成生物基本就是资源捧红的泡沫。但事实真是云云吗?
首先,需要提出一个基个性问题,合成生物真的火了吗?
从理论上剖析,合成生物火的不无原理:2020年,被誉为“天主之手”的基因编辑系统 CRISPR - Cas9 拿到昔时的诺贝尔奖;2021年消费赛道遇冷,下游没戏了人人都最先转去上游;2022年,碳中和推动绿色生物制造,而这一切都指向了合成生物学手艺。
凭证2021年8月麦肯锡合成生物学讲述数据显示,原则上全球60%的产物可以接纳生物法举行生产,其中三分之一原本就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物质,合成生物学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并预计在未来10-20年与质料、化学品、能源相关的合成生物学市场将拥有2000-3000亿美元的空间。
九合创投首创人王啸向投资蒙钛奇示意,合成生物赛道被看好是有其底层的手艺逻辑,例如下一代DNA合成手艺、基因编辑手艺、生物信息手艺、高通量生物实验手艺等底层手艺的突破,让各种生物数据的获取成为可能。2010年至2020年间,生物数据已增进50倍以上,涵盖基因组、转录组、卵白质组等各种组学数据的测序和临床数据等等,这些连系盘算机手艺的高速生长,让我们有望基于盘算的方式实现新突破,盘算和生物手艺的聚集将发生伟大的时机。
中科创星首创合资人米磊也亮相,以为合成生物对于人类生长来说,简直是一项值得期待的推翻性手艺。
只管投资人都认可合成生物学的未来远景,甚至有投资人直言合成生物是不得不看的赛道,但真要把钱从账上划出去,他们照样异常稳重的,事实愿景并不等同于现实。
住手现在,2022年合成生物融资事宜为12起,与真正意义上的爆火照样有一些距离。
沃衍资源治理合资人丁哲波告诉投资蒙钛奇,合成生物现在还处于生长早期阶段,火不火都是相对看法。不外现在介入的人一定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企业层面,以是从资源的热度上来说会有一点虚火在内里,这是毋庸置疑的。放在以前,一家公司可能两三年都融不到一轮。
至于合成生物是不是泡沫?用马睿的话来说:“我感受都还没火起来,怎么似乎人人就最先准备往后收了。”
03、“真就挺难的”
合成生物学为什么没火起来?主要卡在一个字:难。
合成生物的难很好明白,只要去横向对比其他行业,难易水平一目了然。
马睿举了一个例子:若是你只关注生物系统里的一个元件,例如DNA,那么就是测序企业,早在2015年就有一波了;若是只关注卵白质,就是从2020年最先在中 美都很热的卵白组学偏向;或者说只关注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卵白和小分子或卵白和卵白的相互作用,那你就是AI制药企业,也是刚做起来一波。那么合成生物的庞大就在于,你需要关注一串卵白和其他元件的调控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还要放在一个pathway里,再放到一个平台生物中实现有用的表达,到这里难度就已经逾越前面所讲的许多案例了,这还只是菌株构建,更别提放大和生产了。
微构工厂团结首创人兰宇轩曾在采访中示意,合成生物学的工业化放大不是一蹴而就的历程。在发酵设施里,微生物所面临的环境异常庞大,稳固性也难以保证,需要不停地试探和优化接种量比例、培育基配方、溶氧控制以及补料方式。当初从10升发酵罐规模的小试到5吨发酵罐的中试就整整用了4年时间才取得理想效果。
等你解决了这些问题,新的难题又来了,那就是选品。
Zymergen曾经设计过一种可折叠的光学薄膜,异常适用于折叠手机。当Zymergen战胜万难乐成生产出这种光学薄膜时,才发现量产远不及预期,更为致命的是,折叠手机没有获得市场认可,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Zymergen也因此股价暴跌,这是前车之鉴。
选品是一件难且主要的事情,投资蒙钛奇凭证采访内容整理了一份选品建议:
九合创投首创人王啸:在手艺能实现的能力局限内,尽可能选择高附加值,同时市场尽可能大的物质。
峰瑞资源合资人马睿:若是未来生物制造是大偏向,那真正伶俐的企业已经最先结构上游了。好比制造某种产物的质料是葡萄糖,往前倒就是淀粉、再往上是玉米,那很有可能未来生长受限于中国的玉米单产,企业需要找到一个可连续的质料,以是往上游走对于早期投资人来说是一个对照好的投资位置和方式。
中科创星首创合资人米磊弥补到: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手艺研究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希望,在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重新合成。解决生物制造的质料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偏向。
沃衍资源治理合资人丁哲波:管线里的产物之间的关联度很主要,底层的生物合成蹊径有没有相通性和协同效应?未来希望更多公司能够看到规模效应,这可以让你的研发和产量边际成本逐渐下降。
现实上,选品是一件逻辑倒置的事情,同时企业不能只关注一个参数。你得先想清晰市场需要什么、市场大不大、这个产物有没有高附加值?然后去思索手艺能否实现或突破,最终再思量选品之间的关联度。
合成生物的“难”可想而知,企业一定要具备全链路头脑,任何一个环节失足都可能是致命的。
04、投资相对论
固然了,并不是所有企业一来就能解决“难”的问题,事实不存在完善的初创企业,总有自身无法消除的短板。
例如早期的态创就曾四处碰钉子过。张志乾在采访中示意,最初跟机构接触时,讲到合成生物学人人会以为很棒、很神奇,不外那时只有手艺没有产物,投资人会以为很难下判断。
但张志乾对合成生物学与态创的手艺很有信心,自筹几百万作为启动资金。王啸告诉投资蒙钛奇,正是张志乾的这份坚定感动了他,于是九合成为了态创背后最早一批的投资机构。
懂手艺又下定刻意做商业的创业者,即便到现在都是异常难找的。这生怕也是蓝晶当初感动马睿的理由。
一起走来,蓝晶并非一帆风顺,创业初期所面临的行业环境,比现在还要艰难许多。1.5亿人民币亿估值那轮,蓝晶融了一年半,而这个估值可能只是现在许多合成生物企业种子轮的估值。为了生计蓝晶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副业 --- 培训高中生去加入iGEM(国际合成生物学大赛)。马睿告诉投资蒙钛奇,教育营业一度占有蓝晶七、八成的营收。团队在营业、产物、手艺、市场、募资上都做了异常多的迭代升级,吃了异常多的苦,才坚持做到现在的成就。
在马睿看来,投资要看产物,但不能等产物出来之后再下判断。若是用“ show me the product ”的方式去投资,那投资人的判断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不愿意投那种确定性很高,但不是那么有理想有情怀的企业,我们更愿意投难做,然则一旦做成就有伟大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事情。”马睿说。
现实上,自合成生物学赛道被关注以来,称其 To VC 的声音就一直未曾断过,对此马睿笑称:“ 我不在意你是不是To VC,你只要搞定我就可以了。” 之以是能够自信地说出这句话,我想底气正源于马睿和蓝晶这六年来配合升级打怪所累积的履历。
在一级市场里,从不缺少伯乐相马、棋逢敌手的故事,尤其在科技领域。有趣的是,一群人手握资金和资源去投资另一群掌握高精尖手艺的人,这些投资人有着绝对一致的最终目的,即投资回报,但有时却又有着不尽相同,甚至相对的决议逻辑。
丁哲波的投资规则就与马睿差异,在他看来,完全可以从产物上规避To VC 项目。
“我不会由于你是哈佛、MIT、伯克利或者其他顶尖学院出来的我就投你,合适的靠山是一个需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实条件。我也不会由于合成生物在美国很火,泛起了Zymergen、Ginko这样的SPAC上市公司就在中国找对标。” 丁哲波始终以为,投资的焦点照样在产物能力上。
“你说你有底层的焦点能力,也确立起了产物管线,所有的idea都放在纸面上了,但就是没有产物产量,那你不就是一个PPT公司吗?真正有实力的公司为什么要To VC?”丁哲波反问道。“你得把产物做出来,然后跟现有的竞品去对照,优势是成本、性能照样纯度。”
随后他又弥补:“至少应该有两三个管线中的产物进入到中试阶段,然后告诉我产物的规模化产量的时间表、现在菌株的稳固性,产量历程中的星散提纯等细节挑战若何解决。”
固然,投资人也有杀青共识的地方,例如合成生物企业大致被划分为平台、产物两种类型,多数投资人都更看好产物型企业。
王啸对初创企业的建议是,只管不要过多关注平台数据,可以先聚焦菌株研发和产物落地。生物系统的庞大性使得展望和建模历程难度异常高,大部门团队没有算法 生物交织靠山,无法识别哪些是可被建模的。
这并不是说平台型企业欠好,从耐久来说,它们的延展性异常好,在未来有时机发展为极具创新能力的大要量公司,但从中短期来看,它们的自我造血能力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马睿以为,二者没有特其余利害之分,平台应该做真正的创新,产物就应该做真正的价值,投资人并不是说投平台就不投产物,反之亦然。
从估值层面来讲,丁哲波告诉投资蒙钛奇,合成生物企业估值系统中实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能会有人刻意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但一样平常来说,平台型企业人人对它未来的生长空间和远景期待会多一些,以是估值会稍微高于产物型,不外照样要看详细情形。
05、展望未来
合成生物在中国迟到的十几年,确实导致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但久远来说,投资人对海内合成生物生长照样抱有异常乐观的态度。
不外,眼下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人才,尤其是有履历的人才,在海内异常稀缺。
丁哲波示意,现在做合成生物的人都对照年轻,大部门从业者都是从外洋高校、从研究所里出来的,许多并没有太多的现实事情和量产履历,没有真正地谋划过一个生物化工企业,甚至连一定规模的化工厂可能都没有进去过,只能基于原本的实验室研究继续往下探索,从中试到量产,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这内里不是说一定走不通,但会破费很长时间,也会错过一些市场时机,对于未来产物商业化会有较大影响。
基础医学免疫学在读博士生小涵在本科阶段加入iGEM时,对合成生物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他周围的同砚也对此有所关注。小涵告诉投资蒙钛奇,对于许多本科生而言,介入iGEM更像是一种对差异研究领域的实验。iGEM的参赛项目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流程的,可以辅助参赛同砚领会合成生物学产物是若何缔造出来的,这对于培育工业界新人也是有益的。
虽然在竞赛竣事后,继续以合成生物学为主攻偏向的同砚不是稀奇多,但也应该注重到,合成生物学已经被普遍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功效转化,以是保持对合成生物学的关注在一定水平上也是对小我私人的生长有起劲意义的。
数据统计,2021年的iGEM竞赛中,中国大陆的高中队伍数目为65,而整个美国的参赛队伍数目只有50。未来,随着海内从业职员的履历增添、新进人才数目增进,信托很快可以填补人才上的缺口。
另外,合成生物学的可及性,即民众认知和商业接受度另有待提高。王啸示意,增强可及性有助于在珍爱专利和发现的基础上促进数据共享和开源,让更多开发职员加入行业,进一步降低开发门槛,使其快速生长为成熟的工程学科。
好的方面是,海内合成生物学产业正在高速生长,已往几年,以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的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手艺研究所一南一北的研究中央为代表,都在实验确立起合成生物生态系统。此外,上海宝山区确立合成生物产业园区,杭州经济开发区也结构了不少合成生物相关企业,也都是近两年的事情。
从外部环境来说,资源最先有了一定的热情,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介入进来,任何一个新兴赛道都市履历一个狂热期,然后掉入镇定期和沮丧期,最终回归到理性生长的通道。
类似合成生物学这样的跨学科创新是异常有意思的,由于行业真正的引爆点实在是在其他学科领域。例如,引发合成生物加速生长来到拐点的是基因编辑手艺和AI机械学习能力突破使得基因测序成本大幅下降。谁也无法展望下一次引爆行业的手艺“奇点”会泛起在那里。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到大量外洋手艺职员回流,加入海内创业大潮。只要贴近中国市场,用手艺和创新去知足中国客户的需求,那一定是有远景的。但不能只看未来生长,不解决现实问题,小心为了“合成”而“合成”征象。
丁哲波提醒,不理性的热度一定会消退的,到最后受危险最深的实在是企业,以是希望企业和投资方都能加倍务实一点,找到相互顺应的期望值,把事情做得更扎实一些,不要把整个市场弄得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