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司动态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香港争抢内地精英:一场错位的奔赴

待了5年,郭启启现已熟谙香港日子的“潜规则”。

生意场上,初次见面他人总会先问他住哪。郭启启后来了解了,香港地窄,每一寸旮旯都有它的价格,他人能够经过你住的社区,判别你有多少财物,“然后决议和你讲哪个阶级的话”。

租房时见房东的*件事,是展现薪酬流水单。这是他屡次搬迁堆集的阅历——既证明自己租得起房子,也暗示了社会位置:这个外地人不是穷小子,不是好欺压的。

孩子能否上好的幼儿园,取决于家长能否经过面试。“爸爸*是老板或公司高管,妈妈独自带娃不必上班。假如公公婆婆还在作业,一看就没什么钱,那或许很难经过面试。”

一种严酷显现于眼前:这个社会的阶级挑选比幻想中开端得更早。

郭启启最初在北京的国企上班,安安稳稳,但为了寻求人生更大的或许性,便请求了香港优才方案去香港创业,那时每年的名额是1000个,请求人不多。

但本年年初起,一切都变了。身边许多朋友来和他探问怎样请求香港身份,这是早年没有的。

很快,一场香港移民热潮在内地精英中延伸开来。

腾讯北京总部楼下,有职工在等夜晚的班车时,谈判论起香港优才方案;广州的微信总部,有部分领导特意约请香港移民中介,来到挤满职工的会议室里,解说怎样请求香港身份;有中介特别从杭州飞到北京,给来自字节跳动的客户介绍香港的方方面面。

“香港”历来都不是一座城,而是一个意涵丰厚、颜色迷离的文明符号。香港是狮子山下,也是东方之珠,是维多利亚港,也是中环,是梅艳芳,也是李嘉诚。

关于内地中产而言,香港身份仍然具有不俗的招引力,但这其间也充溢许多谋算、错位,和同床异梦的实践。

移民请求单的两头,一边是寻求Plan B的内地中产,一边是抢人不设上限的香港政府——即使请求者们顺畅取得香港身份,这仍是一段错位的奔赴。

内地精英和香港,都着急

想取得香港身份的内地精英在想什么,龚武或许是最懂他们心思的人之一。

龚武3年前从公务员岗位脱离,投身香港保险事务,顺带着做香港身份请求,首要服务中高产人群。他发现,对香港身份最巴望的有两种人。

一种是孩子正在上四、五年级的家长。由于再过7年,孩子就要高考,香港*身份证持有者能够在高考中以比内地考生均匀低150分的状况下,进入相同的985、211大学。而经过香港优才方案,取得香港*身份的期限正是7年。

另一种是最近一两年方案生小孩的。依照香港规则,在香港出世的小孩,出世即香港人,“一了百了”。

“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小孩,他们并不一定喜爱香港。”龚武说,“中产们最忧虑阶级下滑,保证孩子也是中产,便是最重要的人生课题。”

事务的“迸发”是从2022年10月开端的。

那时,港府宣告“香港优才方案”开端“不定量”。包含龚武在内的多家中介机构告知36氪,他们的公司职工常常加班到清晨,为蜂拥而来的内地中产和高净值客户请求香港身份。

想要香港身份的人太多,多到龚武与合伙人不得不自动回绝一些生意。“咱们合伙人的微信未读音讯一般保持在四位数,音讯根本回不完。”

火爆的生意之下,是香港毫不掩饰的急切,它史无前例地巴望内地精英。

一位到香港调查的创业者告知36氪,“在香港略微正式的商务活动、会议,就或许会碰到出资推行署、财政司的领导。”

有一次,他夜里11点多给出资推行署的官员发微信,问询开设事务相关的作业,没想到对方秒回,耐心肠给予辅导和鼓舞。

在优才方案“不定量”之后,2022年12月底,香港又发动了“高才方案”,加大抢人力度。只需满意前一年的年薪高于250万港元,或许在全球*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均可凭此签证来香港作业或日子,无需先找到作业。

香港高才方案校园名单中,内地高校共有北清复交等9所上榜。有人欢欣有人愁,交际网络上“为什么我的母校不够格”的评论马上炸开了锅。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到大学拜访时,呼吁学生们:“不必先找作业,先来香港!”到了7月2日,香港特首李家超乃至亲身招引人才,泄漏港府正考虑持续放宽高才方案的请求门槛。

作用是惊人的。本年前5个月,香港现已高效地批出4.9万份请求。也便是说,这半年里经过引才方案取得“香港身份”的内地精英,已远超越曩昔10年的总和。

这多少值得惊讶和提问:香港到底有多缺人?

答案是极端。曩昔两年里,香港丢失了14万劳动人口;2022年幼儿园招生数减少了四分之一;自2020年7月1日到2022年末,香港居民经机场离港的净移出数目超越40万人。这些人流向了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地。

现在,热心涌入的内地精英,乃至超越了香港移民局网站服务器的承载。一位经过了“高才方案”的请求者,在预定身份证处理时,因拜访量过高,接连多天无法刷进预定体系。

抱负的状况是,这些内地精英能够添补香港丢失的劳动力空缺,缓解香港的人才焦虑。但是热烈的表象下,是为难的另一面:这些请求者中,适当份额的人并不真实方案去香港作业和日子。

一位刚刚经过优才方案拿到香港身份的消费公司中层办理者说,“仅仅由于小孩,想给他多一个挑选的或许性”。她坦言,自己的日子和作业圈子都是在内地,不太或许去香港。优才方案和高才方案每两年需求一次续签批阅,她正在忧愁“不去香港怎样续签经过”。

这也是龚武的客户们最关怀的问题。在他承受过咨询和实践处理的客户里,互联网大厂的人最多,尤其是程序员。

除了中产人群,年青的00后清华金融系在校生David也填报了“高才方案”请求。提交一天就被批阅经过,他感叹港府的高效。

David是北方人,从深圳去香港处理身份证时,他阅历了一次小小的culture shock(文明冲击)。络绎于香港的街头巷尾,他能看懂街头的广告牌文字、菜单,却听不懂相同肤色和面孔的人嘴里的粤语,乃至无法用一般话让对方了解。“一种很错配的感觉。”

David加了许多个现已过“高才方案”的人的微信群,里边各行各业的都有,“问了一圈,没人真的想要去香港作业”。身边同学和朋友对香港亦无太多神往,“我们根本把它当作一个两年的旅行签证来对待。”

一直以来,“香港”代表着更高的薪水,更低的税负,更自在容纳的社会环境,更完善的法制环境,标志着昌盛、公正与或许性。

但这一切,都依据一个实践条件:能在此处“揾到一份工”。

中环变天了

香港的工作招引力下滑之快,超乎许多人幻想。

曩昔,香港是一个人才高频活动的商场。“我们一般两三年会换岗一次,每次薪酬涨幅30%,也有高过50%的。”在香港干了8年猎头的黄仁告知36氪。

黄仁记住,大约是2021年中旬,由于人才许多丢失,一些企业不得不加薪招聘添补空缺。但与以往不同,企业首要招聘有阅历的人士,尤其是作业时间5-8年左右。

关于应届生的招聘并没有许多。“或许对未来预期不明朗,不敢再花许多时间培育应届生了。他们期望招进去的人马上能上岗干事。”那段时间,校招现已大不如早年。

但是,进入2023年,连有阅历的人也不招了。

在香港外资投行做IPO事务的Elsa诉苦,早年还没到金三银四,每周都有猎头来找她。而本年,金三银四曩昔,一个猎头都没来。Elsa戏弄,“降本增效的习尚现已从内地吹到了香港。”

伴随着的,是不间断的金融业大裁人。

同在香港投行做IPO事务的Jason发现,从2022年下半年开端,不只搭档越来越少了,连同行也越来越少了。工作室里,搭档们的心思都被裁人名单牵引着,今日哪个部分又裁了多少人,哪家公司又裁了多少,“仅仅裁多裁少的问题,我们人人自危。”

放眼望去,处处都是裁人的音讯。花旗、德银、渣打、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从商业银行到出资银行,从董事总经理到一般职工,从上到下,无差别裁人。

状况越来越糟。据港交所计算,2022年全年,共有47家香港券商宣告歇业,创前史之最。本年以来,关闭潮持续,*季度又有12家券商歇业。

券商的水位凹凸,取决于香港IPO商场的潮涨潮落。而香港IPO,则是我国内地新经济创业的一面镜子。

从2010年左右开端,美元本钱主导了欣欣向荣的我国移动互联网浪潮,那些拿了美元出资的企业,大多将上市地选在港股和美股。

港股的*时间出现在2018年。那一年,港交所募资额在全球证券交易所中重回*,前十大IPO项目悉数来自内地:每家募资金额都在50亿港元以上,排名前三的是我国铁塔、小米和美团。

小米和美团这两家新经济代表公司赴港上市,*推动力是香港2018年的上市新政——答应具有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上市。这引领了一波巨大的浪潮。时任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明,“现在内地仍有连绵不断的新经济公司预备2019年来香港上市”。

阿里巴巴2019年在香港完结第二上市,单这一个案件就占了当年港股IPO全年募资总额的3成。一年后,临门折戟的蚂蚁金服上市,简直成了内地新经济公司在港交所终究的高光时间,“其时全世界的钱都会集在香港”。

而最近两年,内地到香港上市的企业肉眼可见地少了,“手头上现已没有要IPO的新项目了。根本都是之前的存货。”Jason说。数据和体感也很符合:德勤称2023年上半年,港交所IPO募资额在全球排名第六。

低迷的IPO仅仅终究一环,更深入的改变,是我国内地创投美元基金年代的闭幕。IT桔子数据显现,2022年专心于我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征集的美元资金锐减超80%,创下近十年来*。

外资撤离我国,对我国创业生态是一种结构性的冲击。一位出资人以为,“2023年会是一级商场分水岭的一年。曩昔两年,美元在我国越来越难投,投不出去,也募不到资。”

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在承受《端传媒》采访时说,“以战役催生的经济开展和以交易商场催生的经济开展,在结构上很不相同。”

他以为,曩昔靠全球化交易驱动的南边经济,接下来要退居二线了,传统的、偏权利驱动的北办法增加形式和结构将重现。那些和日子相关的工业会被冷淡,比方阿里、美团这类首要改进日子质量的职业——曩昔,他们首要由美元本钱驱动。

相反,硬科技类、国防类的项目会得到资源歪斜。这批由人民币基金主导的新企业,更愿意在A股上市,而非港股。

对立就在这儿。香港优才和香港高才方案的获批目标,首要来自于金融和科技互联网两个范畴。

金融是香港*的、几近鹤立鸡群式的支柱工业,其他传统支柱工业则在持续萎缩。政府计算数据显现,2020年金融业在香港的GDP占比从2010年的16.4%升至23.3%,而交易、物流、旅行均有显着下降,旅职业的GDP占比从2010年的4.3%骤降至2020年的0.4%。

以投行为例,Jason觉得,同行们布景都很类似:家庭条件遍及不错,都是常青藤、清北复交一类校园结业,薪水很高,才能值类似。“这是一个很连接的职业,在校园时,同行们就被灌注结业了去投行,精力旺盛,一路晋级打怪,拿着百万年薪,在这种精英文明中沿着惯性走下去。”

直到惯性忽然中止。香港IPO商场何时会康复,Jason猜测不出来,5月,他挑选脱离投行。

最能够量化这种焦虑的,应该是写字楼开发商。以投行为首的金融职业大裁人导致香港中环工作楼空置率打破25%——即使是他们降低了租金,仍没能留住这些金融客户。

而香港科技工业瘠薄,自身就很难吸收多少工作。一位香港本地的科技创业者告知36氪,当他决议创业时,坚决地将团队设在了北京和上海;一位北京的大厂程序员研讨了一个月香港的招聘网站,也没找到合适的时机,“多是海外大厂的BD岗位,开发岗很少,开展前景感觉不如内地大厂。”

既巴望人才,又无法供给满足的、有招引力的高薪岗位——香港好像堕入一个无解循环。

香港进入“家办年代”

“月薪28万港元,招一个公务员岗位,担任“香港出资推行署署长”,首要担任促进全球出资香港等等。”

“月薪7万到8万元,派驻北京,担任内地宗族工作室联席主管,掩盖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甘肃、新疆、宁夏及内蒙区域,首要担任招引所在区域的富豪到香港开设宗族工作室等。”

——香港特区政府官网上,能看到港府推出的针对“招商引才”的新岗位。

“港府在这个作业上很上心,他们很早就来找我引荐提名人,我身边就有朋友加入了他们宗族工作室团队。”某香港家办创始人赵开调查道。

缺钱,便无法支撑许多的高薪岗位。当外资撤离,内地草根们的创业热心衰减之后,香港需求引进“新钱”来稳固国际金融中心的位置。

先富起来的内地富豪,成为了*的“招商目标”。

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批殷实家庭现已成型,并逐步进入到二代接班的阶段。这时,建立宗族工作室是保证宗族财富得到妥善办理,完成保值、增值并分配给子孙的一种办法。

香港出资推行署宗族工作室举世副主管何晓曈在承受媒体采访时表明,更多宗族工作室落地香港,不只能够带动更多出资办理及相关专业服务需求,乃至地产、零售等消费商场,其带来的基金、信任也能进一步丰厚香港的资金池,增强香港的融资才能,为金融服务业发明更多商机。

此外,家办或许还能够成为内地VC们的募资目标,改进创业生态。这或许关于香港全体经济结构转型会有深远影响。

从投行脱离后,Jason机缘巧合下承受朋友的约请,在6月份加入了一家香港宗族工作室,协助某内地富豪打理一级商场出资事务。他们的工作室设在香港,享用香港对家办“免税收”的方针,但他和搭档们平常根本在内地活动,看一些国内的项目。这是他现在能找到的罕见的、能看到上升趋势的金融赛道。

“这不是一次很故意的转型,”Jason说,“更像是被年代激流威胁,跟着香港的节奏转化到了新赛道。

据毕马威《2022年香港私家财富办理陈述》显现,2021年,香港私家财富职业资金净流入达6380亿港元。香港高净值人士(可出资财物超100万美元)18.2万人,财富办理规划10.6万亿港元,其间41%来自内地,估计未来5年将增至51%。

不过,这还不是内地富豪的悉数潜力。

依据胡润2022财富陈述显现,到2022年1月1日,我国千万财物家庭较上年增加2.5%至211万户,亿元财物“超高净值家庭”较上年增加3.5%至13.8万户。

我国富豪一会儿成为了“香饽饽”。全世界都盯上了他们:

本年3月,港府发布八大利好办法,招引宗族工作室:税务豁免、新“本钱出资者入境方案”、建立香港财富传承学院、发动宗族工作室服务供给者网络、推行机场的艺术品贮存设备、开展香港成为慈悲中心等;

香港地产商也翘首以盼,称该集体“有利于香港写字楼租借事务的复苏”;

开曼群岛金融服务部长安德烈•伊班克斯5月特别拜访了新加坡和香港,期望在亚洲建立办事处,抢夺这些富豪去开设家办。

人人都盼着内地富豪大方出钱,但富豪们有自己的考量。

香港宗族工作室合伙人赵开告知36氪,内地客户更关怀财物未来的安全性,这是*位的,“许多人其实更倾向于在海外开设宗族工作室。”最近,来找他的内地客户最关心的问题是境外出资,咨询量比较早年大约能翻3倍。

内地富豪能添补上外资丢失的空缺吗?能为香港商业带来多少生机?又能有多少富豪终究会挑选香港,而不是它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新加坡?

现在还没人能给出答案——就好像要回答“香港精力还能鼓励当地年青人吗”这个问题相同。

香港早年也是穷的,梅艳芳、周润发、成龙这些身世清贫的人士都成善于那个前史阶段,融入80后、90后的芳华记忆里。

那个时候,香港人还信任,尽力有时机成为下一个李嘉诚,尽力有时机成为下个巨星。那个时候,妇孺皆知的粤语歌主题鲜明,描写人间烟火、社会实践,诠释着“香港精力”:能喫苦、达观、联合尽力。那个时候,小角色是香港的底色,小角色翻身是最常见于香港的都市传说。

现在,走进香港街头的餐厅,能够听到音响中传来不知所云的抖音神曲。

郭启启还记住送孩子入学那天,那是所不错的幼儿园,校长骄傲地表明,他们培育孩子,未来是能够给李嘉诚打工的。他错愕,“给李嘉诚打工成了人生抱负?”

香港的故事还将持续。仅仅,它不再是早年那个香港了。

(郭启启、龚武、David、Jason、Elsa、黄仁、赵开,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