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司动态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狮子期货_史上最赚钱的一笔PE投资:黑石彻底退

  私募股权史上最赚钱的一笔投资终于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美国时间5月18日,希尔顿旅店宣布,其最大股东黑石赞成出售1580万股,希尔顿将回购其中的1250万股。至此,黑石将所持希尔顿股票全数抛售,这笔十一年前的投资彻底完成了退出。

  2007年,黑石斥资260亿美元杠杆买卖收购了希尔顿。自2014年以来,黑石分12次买卖逐步清仓了希尔顿股票,其中包罗去年作价65亿美元将25%的希尔顿股权出售给海航。彭博报道称,在彻底退出投资后,黑石将实现约140亿美元利润,成为私募股权史上回报最丰盛的一笔投资。

  260亿美元的杠杆收购案:

  已经站到了死神门口

  2007年秋,黑石团体在房地产泡沫岑岭中斥资260亿美元通过杠杆买卖收购了希尔顿。

  那时,双方的谈判历程十分“艰辛”:一最先,黑石报价是每股30美元,这令希尔顿方面很不满足。厥后,希尔顿放风要引入其他买家来竞购。到了2007年5月份,那时正在起劲筹备上市的黑石突然松口,可以思量每股40美元以上。这时,“狡诈”的希尔顿叫出了更高的价钱——48美元。最终经由谈判,双方杀青一致:每股47.5美元。

  这笔买卖总额为260亿美元,黑石团体动用60亿美元基金和200亿美元贷款,运用杠杆收购将拿下。买卖完成后,希尔顿旗下拥有10个旅店品牌,遍布全球的2800家旅店,近50万个房间所有被黑石收入囊中。

  然而,双方还没来得及庆祝,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袭了。 

  彼时,全球经济萧条,旅店业一蹶不振,黑石不得不将希尔顿旅店团体的价值减记,外界估量,金融危机时代,希尔顿旅店市值已经蒸发60亿美元,相当于黑石初始投入的所有资金打了水漂。因此,这笔天价投资一度沦为“笑话”。

  更糟糕的是,金融危机使得信贷市场险些冻结,黑石通过杠杆收购而背负的繁重债务无法重组,为这笔买卖提供贷款的高盛、美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美林、雷曼兄弟等华尔街投行,无法在市场中通过资产证券化来换取流动性,各方对黑石埋怨不已。

  可以说,这桩买卖令黑石相当狼狈。只管黑石方面曾一再强调,这笔投资70%的损失仅仅是出现在账面上,但在金融危机时代,没有人会剖析这些徒劳的注释,人们看到的只有不停下跌的数字和对未来的恐惧。

  “很长一段时间,希尔顿这桩买卖看上去已经站到了死神的门口。”这是那时华尔街普遍的看法。

  堪称教科书:黑石“力挽狂澜”翻身

  就在所有人大失所望的时刻,黑石默默最先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拯救”。

倪正东:2018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年报出炉,有机构今年IPO退出回报金额高达860亿

倪正东:2018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年报出炉,有机构今年IPO退出回报金额高达860亿,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直言,2018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迎来了一个历史拐点,并从“募、投、管、退”全面解读了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今年前11个月的状况,带来了一份堪称业内最详尽的年报。

  一最先,黑石就鼎力整理希尔顿治理团队,力邀克里斯•纳塞塔(Chris Nassetta)担任希尔顿旅店团体的CEO。凭借着在旅店行业多年的厚实治理经验,纳塞塔一上任便大刀阔斧地最先执行一系列刷新设计,包罗将总部由加州比弗利山庄迁往弗吉尼亚州,替换高层治理人员,大幅削减运营成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石勇敢推动希尔顿的特许谋划策略。事实上,希尔顿团体早在20年前便最先举行旅店特许谋划权模式的实验,但一直并未大规模执行。黑石接手后,以为这是动用只管少的资金拓展旅店营业的绝佳模式。通过这次改造,希尔顿用少少的投资甚至不用任何投入,就使带有希尔顿品牌的旅店遍地开花。

  在黑石的起劲下,希尔顿的谋划和财政状况连续改善,不仅熬过了金融危机,还迈向了IPO。

  2013年12月,希尔顿以每股20美元的价钱在纽约证券买卖所乐成上市,筹资23亿美元,成为旅店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IPO。

  作为希尔顿背后的“元勋”,黑石赚得盘满钵满。希尔顿上市首日股价一度大涨跨越8%,这为黑石团体带来了跨越85亿美元的账面利润。换言之,黑石收购希尔顿成为有史以来利润最丰盛的一笔收购案。这个最佳杠杆收购案例,堪称是活生生的教科书。

  固然,这次能“逃过一劫”也离不开黑石高明的财技。收购希尔顿,黑石背负的200亿美元债务,一度焦头烂额。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执行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倒是帮了黑石大忙,随着市场中流动性逐步恢复,信贷市场再度活跃,黑石充实运用自身财政运作的智慧,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解决了跨越40亿美元的债务,这些措施包罗动用10亿美元举行债券回购并举行重组、将部门债务转换成优先股等,其不少做法至今仍被业内津津乐道。

  PE巨头奋斗史:

  召募第一支基金“惨遭”488次拒绝

  圈内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知道黑石不一定懂PE,但不领会黑石一定不懂PE,可见其职位。

  黑石于1985年由彼得.彼得森、史蒂夫.施瓦茨曼以及理查德.贝内特配合出资40万美元确立。黑石的名字来自两位创始人,Schwarzman在德语的意思是玄色,Peter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石头。

  确立之初,黑石主要从事并购重组的财政照料营业。黑石的第一桶金,是借助彼得森早年与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结下的友谊,抢得收购代理权,代表索尼公司出价20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在开展营业的历程中,黑石以为客户不仅仅需要照料服务,更需要投资同伴,于是萌生确立私募基金的想法。

  万事开头难,黑石在最初募资历程中吃了不少闭门羹。黑石创始人曾回忆,“被我们视为最可能颔首的19家客户,一个个拒绝我们,最后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直到1987年,黑石才乐成召募第一支PE基金,金额为6.35亿美元。

  恰巧的是,在基金召募确立之后的第二天,1987年的股灾发生了。之后,垃圾债市场周全崩盘,持有垃圾债的大量社区储蓄公司停业,资产廉价向市场抛售。备足弹药的黑石迎来生长良机,一发不可收拾。

  在上世纪80年代恶意收购盛行的美国,黑石坚持了一个反潮流的规则——友好收购:“我们兜销一种理念,你们可以信托我们,我们会跟你们在一起,”彼得森说,“这在那时刻很另类,但异常管用。”经济学家巴曙松曾评价,这个规则一直保持到现在,被不少海内PE起劲学习,甚至成为私募股权的“私”的一个自然内在:双方应当通过私下的充实相同,确立相互的信托和领会

  在实践中,黑石的投资哲学也被不少人奉为准则。黑石强调自己喜欢投资“并不时髦”的产业,喜欢与行业的主导型企业互助,时点选择也引人称道。一个经典案例是,2004年从德国一投资机构手中买下塞拉尼斯化学公司(Celanese),然后行使华尔街那时互联网新经济低迷、投资者转向传统行业的气氛推向资本市场,不到半年,黑石就获得了现金收益30亿美元和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股份。

  时至今日,黑石团体已经筑起一个重大的“金融帝国”,主要的营业包罗私募股权、房地产、信贷以及对冲基金投资等,而且险些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封王称霸”,不仅跻身全球四大PE巨头之列,照样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投资者之一、全球最大的全权对冲基金投资者。停止2017年12月31日,黑石团体的总资产规模到达4340亿美元,笑傲华尔街。

【本文为 狮子期货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 泉源狮子期货(微信民众号ID: yzdq988)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谈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狮子期货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狮子金融